看畢整套《一念無明》,說要感動得落淚,說不上,然而,看得很心酸是真的,因為,即使我沒有主角那種不堪一睹的背景,主角所表現出來的,正正是過去的我。 「誰又去鑑定誰正常 不知哪個有異想」 從精神病院出來,不能說是完全康復,哪怕沒那麼嚴重的抑鬱或者焦慮症,也很難說會否痊癒,或者不再復發,但是,看得到的是余文樂飾演的阿東,回家之後,其實與「瘋子」二字扯不上關係。真正瘋的,我想,倒是光害怕阿東殺人的左鄰右里。 雖然戲中他並真的很聽話,他抗拒服藥,但至少,他有很多患者都沒有的東西,那叫作病識感,即是,知道自己有病。老實說,得到躁鬱症(或者是其他情緒/精神問題),誰也不想,遺傳是一個因素,但在他的生命裡,日以繼夜地好好服侍母親,卻受她白眼、被她打罵,換著是你,再正常也會受不住吧。在精神病院出來以後,不論在工作、社會、家庭,都受到一次又一次的不公平對待,如果發生在你身上,你又是否接受得到? 「有時,如像萬有引力般慣常,把我推進了深淵萬丈」 的確,有抑鬱的人,可以在毫無預兆之下發作,好幾天沒精打采、哭、讓自己沉溺於自己的世界裡,沒有其他知道他為何突然間變得萬念俱灰,但十分肯定地說,我們會不開心,起碼有一半是因為有某些事情觸發起他們。即使我們沒法預防那突發的一半,但至少可以知道,如何避免觸發他們另外那一半的情緒。 不劇透太多了,總而言之,阿東的病之所以復發,原因不外乎三個人-他身邊最重要的三個人。當他知道他不被信任、被討厭、被遺棄,他能好受嗎? 雖然劇中有更多可以讓他不開心的事情,但是,真正讓他崩潰的,就是來自他三個人最親的人。這些人,本來就是他的重力場,一旦啟動了這股引力,他只能夠眼巴巴看著自己跌進情緒的深淵-那是一場下不完的雨。 「難道要喊著說 如被困了在遊樂場?」 受盡左鄰右里的白眼,但戲中有個小孩對他不離不棄,也許是未懂事吧,小孩並沒有像「常人」般對他一再歧視,反之,小孩一直都當阿東是個朋友。但令我記憶最深刻的,是小孩趁他媽媽睡著後,隔著牆壁跟阿東說故事的那一幕。 他說的故事是改編過的《小王子》,觀眾聽罷會笑了出來,唯獨是主角阿東可以聽得崩潰,失控地喊,那完全是患者的寫照。 一旦落入情緒的深淵,自己所見、所聽的,都自然地連結到痛苦的過去,別以為那些看似開心的事會讓我們好過,不會的,我們之所以更易哭,是因為那些說話更易熔化心底的道道圍牆,愈是天真的事情,愈把我們心牆拆掉。也許,還有一個原因,就是,主角的童年經歷已經讓他很不開心,這位小孩,彷彿讓他看到自己的過去,要知道,面對過去的自己,不容易。 「最後塵埃跌定 我便會翻生」 猶幸阿東從來沒有過自殺的想法(這比很多受情緒/精神困擾的人要好),劇情到最後他還是重新站起來。對的,「一念無明」是一念間的事,不代表他今天整天在哭,明天就會整天都哭。我們自己都不會知道,一旦自己變得憂鬱,何時會重見天日,但只要一息尚存,還是有希望的。
Continue readi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