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芬蘭的那一篇開始,這個故事其實已經不再依照時間線發展,而到了這一集,這個故事會慢慢「變質」成為一個愛情故事。本來喜歡的人還是在香港,那為什麼還會有愛情故事呢? 在未來的幾集裡,我將會化身成「狗公」,想吠卻不敢吠,實在是一個令人感到無奈的愛情故事。
Continue readingTag: 留學
【歐洲交換生之旅】Episode 10 – High Five!!
俗語有云,「人不輕狂枉少年」,我天生刻苦命,好像沒有工作就沒有人生意義,所以自小就沒有怎樣玩過,小時候打電動已經少,長大了又不懂泡妞,只是有跟過舊同學搞年宵,連續幾天天亮了才睡,這段日子才比較有燃燒過青春之火,但始終對煙、酒沒什麼興趣(我會喝酒,但不明白付了錢又要喝到吐是一種什麼的享受),因為這樣,到到歐洲,party絕對不是「我杯茶」,但是,對他們而言,Party就是他們另一個生命。 這才是我所嚮往的生活 在外國生活,總不會有香港這麼多姿多采。在里加,要有娛樂而不去Party,唯有到處走,認識一下這個地方(事實上還有打保齡球,而且收費不高呀)。里加的好處,因為吃喝玩樂的都集中在市中心,基本上逛完市中心一圈就看了整個城市70%的東西,而其他地方,通常是住人,所以除了偶爾會有一些小型商場和超市之外,都沒有什麼可以看(另外有些超大型的超市,即是Megamarket,座落於市區以外,市中心也沒那麼多位置呢)。不過,又想不到在一些沒什麼特別既地方,給我認識到一班當地的朋友。 在市中心河畔的對岸,有一個大沙丘,要去沙灘的話要走到Jurmala(你當是赤柱吧)才有,所以這裡顯然只係一個比較有規模的沙丘。8、9月的時候,香港仍然不時看到酷熱天氣警告,但在歐洲東北部,如果只穿一件短袖T恤也可能不夠,涼風一吹,整個人都起了瘩。其實,到這個沙丘去既最大目的,只是為了寫字──在沙上面寫字。 就是這樣的一個大沙丘 一直在寫,突然有4個藍眼睛金頭髮的,十多歲的年輕人走了過來,很理所當然地,他們對我這種「罕有生物」say hi (在拉脫維亞,Ciao = Hi),那我當然回他們一句”Hi, nice to meet you guys”,又好幸運地,其中一個女生(胖一點那個)常常到英國去,所以我跟她用英文溝通問題都不大,她亦因此為大家擔任了翻譯員的角色,於是…… 當然是一起玩啦!!! High Five!!! High Five!!! 上集: 【歐洲交換生之旅】Episode 9 – 我愛「煮」,同時亦愛……. 下集: 【歐洲交換生之旅】Episode 11 – 立陶宛Siauliai…
Continue reading【歐洲交換生之旅】Episode 9 – 我愛「煮」,同時亦愛…….
雖然心裡面難有這份民族認同,但身體卻很誠實,華人的民以食為天,的確不無道理,但又不願意花上太多金錢,所以使很有動力去學習煮食,因此我唯一信仰係……煮! 色彩鮮艷的食材的確是賣相吸引,不過也得花不少時間去處理喔! 生活係香港,要買菜做飯當然是十分方便,星馬泰中日韓,還未開始談及西餐,都已經有幾百種選擇,只要有時間和用心去煮,肯定做出不止十二道燶味。哈哈,我想講的是,當你置身於波羅的海三小國當中,整個首都恐怕都找不到十家人說中文,說廣東話的更加不用想 (現在可能多一些吧,但一定不是主流),要弄中菜當然亦不容易,再加上氣候偏冷(至少比香港要冷吧),而且入口貨品偏貴,拉脫維亞的人平日會別的不過是三五種魚,三五種生果同菜,比較好的是肉類,起碼夠新鮮先。 這盤就是我的「傑作」 照片裡面,我手中個盤野好像是咖喱雜菜。在里加(Riga)你不能像在英國那般,買到即開即用的醬料,做咖喱汁,就要用咖喱粉由零開始。這盤黃咖喱野最貴的精髓,就是入口的椰漿了。一罐大的椰漿大約要港幣30元以上,還好這裡買蔬菜相對地便宣,所以最後也沒有什麼over budget。 本來還在焗爐裡 重點來了,到底這盤東西好吃嗎? 我試過,我真的試過,蠻好吃的,哈哈,Hall裡面的朋友們都吃得津津有味,最終我好像只吃了整盤的3份之1,其餘的都給朋友吃光光了。不過煮食的滿足感就是來自這裡,有時的確是金錢不能衡量,也許是這個原因,到了在澳洲Working Holiday那段日子,我也在當地沉迷信「煮」! 上集: 【歐洲交換生之旅】Episode 8 – 學生宿舍生活 「球迷」奇遇記 下集: 【歐洲交換生之旅】Episode 10 – High Five!!
Continue reading【歐洲交換生之旅】Episode 8 – 學生宿舍生活 「球迷」奇遇記
面對著來自五湖四海的新朋友,還以為英文是國際語言,而大家也是個大學生,應該溝通自如吧,殊不知…… 為了省卻煩惱,而且又廉價得多,所以在CityU大學生涯沒有住過Hall的我,到了外國也只能選擇住Hall,而當時住Hall的人90%也是交流生,基本上整個東北歐,甚至西亞的國家都有代表,幾乎數得出的都有,但是,始終找不到英國人。 找不到Hall的照片,先用上課的照片代替,不過,從膚色和頭髮的顏色去判斷,也很難說他們來自何國 我的同房有另外2個人,一個十分帥氣,來自意大利但出生於烏克蘭的男生,還有一位來自吉爾吉斯,半夜在睡夢中會突然驚醒大叫的人。這一集不是要說我的同房喔,我想說的是,不止是同房的兩位,其實整個Hall的人基本上都是用俄語溝通,類似進了一個很多內地生的Hall,整棟Hall的人都是講國語,不同的是,現在那些人都在講俄文呀,不是煲冬瓜呀,怎溝通呢? 呀,人們常說足球是世界語言真的一點都沒錯,當然真的足球我就不打了,我都不知道是我打球還是球打我,不過用手玩的足球我也不介意給那班藍眼睛金頭髮的SM一下。畢竟他們是自小就開始玩,一隻手也能嬴我兩隻手,不過就算是輸,也是一種學習吧。 (最近一兩年與同事迷上了這玩意,現在玩桌上足球,那個球都快得看不見了) 快門再快,都不及他們扭杆的速度 最記得的東西是,他們一直在玩,不斷地說一句發音為「Bli-a」的東西,他們說是俄文來的,你猜猜是什麼意思? 上集: 【歐洲交換生之旅】Episode 7 – 當一個新移民 市場之旅 下集: 【歐洲交換生之旅】Episode 9 – 我愛「煮」,同時亦愛…….
Continue reading【歐洲交換生之旅】Episode 7 – 當一個新移民 市場之旅
或者跟不少大學生一樣,自己在讀大學的時候,能到外國交流,始終想選擇一些較為熱門的國家,最好當然是「回歸」大英帝國的懷抱之中,或者選擇美國、澳洲這些英語國家,即使並非說得一口流利的英文,至少總可以講到幾個生字給別人聽,別人至少可以理解你的意思,慳回不用Body Language,而且,這些熱門國家的大學相對而言認受性較高(我以為是),所以很理所當然不想其他國家了,誰知道…… “Stockholm School of Economics in Riga, Latvia”,WTF 什麼來的? 拉脫維亞? 好像小時候看世界盃有聽過這個名字的!應該是歐洲的地方!但又在哪兒呀? 媽呀,可以不去嗎?????!!!! 經過多番掙扎,最終還是如期出發,去拉脫維亞做個交流生,其實首幾天真的很不習慣,不知道是不是叫做適應困難症那些。當地的主要語言是Latvian,而絕大部分人也會俄文 (因為拉脫維亞就是前蘇聯分裂出來的)。不過說到英文,基本上等同於你去屋邨找些公公婆婆說話一樣,通常都是「雞同鴨講」。哪怕是文字,即使你所見的是拉丁文(就是英文字母那些),但拼起來,一來你讀不出來,二來也不知道何解,所以一開始那幾天真的十分不習慣。 每個字母都看懂,拼起來就…… 轉捩點發生在到埗後的第3日。那天碰巧是Riga Festival,是一年一度當地的節慶,連續兩天坐車免費,當時又因為要買日用品而需要東奔西走,坐過十幾程車之後,大致上都掌握了當地交通的要點,還見識到當地的兩大超市Rimi和Maxima,還有當地的市場。當然我不敢說我對這片土地十分認識,但是,至少已經滿足到生活上既的基本。 里加的市場,好乾淨! 重點是,當地物價真的很低,比香港便宣好多。當時是2011年,香港才剛剛進入了高通脹的時代。 上集: 【歐洲交換生之旅】Episode 6 – 拉脫維亞首都Riga的集體回憶 下集: 【歐洲交換生之旅】Episode 8 – 學生宿舍生活 「球迷」奇遇記
Continue reading【歐洲交換生之旅】Episode 6 – 拉脫維亞首都Riga的集體回憶
說了好幾集的法國巴黎,是時候回到故事的中心──Exchange的經歷。先多講一次,2011年的時候我是去了拉脫維亞(Latvia)做交流生,法國的旅程純粹是當時我到英國某個親戚的家的時候,作個短途旅行的地方,我真正「留下」的地方,是2個小時機程的拉脫維亞喔! 拉脫維亞(Latvia)的首都里加(Riga)才是我啟航的地點 話說回來,生活在香港這麼多年,步伐急速,一直在追求新鮮,加上有個無能政府,我們常常講什麼集體回憶,其實,好多只有幾十年歷史的東西都難以保留,更遑論數以百年計的古建築、舊文化。 因此,近年我們又開給常常講保育。而所謂保育,美其名為活化,實際上不過是商機處處,外牆是美利樓,內裡是H&M,這種舊瓶新酒的所謂保育,在香港,算是萬幸,至少,還有個外殼留下。 美利樓的外表,H&M的內涵 (網上圖片) 再看看位於拉脫維亞首都里加的古城區(Old Town),裡面很多建築都是在十九世紀以前建成,城區內大大小小的石板街正正是東歐各國古城區的標誌,同時亦是歷史的痕跡,藝術的足印。 里加的古城區 更重要的是,我在這裡嗅不到濃厚既商業味。 上集: 【歐洲交換生之旅】Episode 5 – 法國凡爾賽宮 皇宮後花園 下集: 【歐洲交換生之旅】Episode 7 – 當一個新移民 市場之旅
Continue readi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