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我直入元朗,你老豆疊羅漢……」 這兩句改編自譚詠麟《愛情陷阱》的歌詞,不知道是何人「衰多口」,也不知道是這兩句歌詞何時誕生,但從小時候,不知為何,就聽過這兩句歌詞。 一直以來,坊間都有「填詞」和「作詞」的所謂分野,前者就是按照非填詞人的意思去寫,就像老闆要你按照他的意思去完成一份報告般,做到要求,就可以了;後者則不同,「作」有創作的意思,歌詞被「作」出來的話,詞人應該能掌握更多的東西。然而,隨來粵語流行曲的式微,二次創作、惡搞歌詞等等次文化興起之後,我們要進入的討論,不是要分開「作詞」還是「填詞」,而是,到底我們是在「填詞」,還是「填充」。 「我直入元朗」深入民心,但當中又有什麼意思呢? 填充的意義 孩堤時代,我們在小學一年班甚至幼稚園的時候,已經開始了各式各樣的填充(Fill in the blanks)練習。做了這麼多年,可能我們也沒想過,其實做這些重覆又重覆的填充練習用意為何。在教育的角度,不斷的填充,就是讓小孩鞏固他們所學,並「應用」在橫線上,故此填充是一種練習(Practice),是為了小孩日後可以把語文或學科運用在生活及試題之上。 孩堤時代常常接觸到的填充題 填詞的意義 說到填詞的意義,首先以狹義來說,填詞不同於「作詞」,填詞人需根據別人指定的一些主題、手法,在這個框架內按照歌曲的旋律甚至編曲去填上適當的文字名句子。雖說創作甚受限制,但在這些框框內的,詞人其實還是可以任意發揮。 然而,無論創作的空間多大也好,我們所見的填詞作品,絕大部分都已是成品(Finished Goods),而非半製成品或者練習用的東西,不論填出來的質素如何,我們至少會對該作品有所期望,因為,這是一個「成品」,理論上不會再作修改,這亦解釋了為何在林夕及黃偉文(半)退穩後,某位以量取勝的填詞人會遭到網民連番批評,這個問題我會另文詳談。 填詞填了些聽眾不明所以的東西,聽眾當然不收貨 什麼歌是填充,什麼歌是填詞? 根據以上的定義,我會以「有沒有意思」作為量度「填充」與「填詞」的尺,而且,以下也先引用一些經典的「填充」作品,有些純粹為求加個名字,有一些,則善用了這些填充的名字,賦予了歌詞更深一層的意義。至於那些值得大家參考,去改善填詞的手法,應該心知肚明了。 《多角誌》 (改編自盧巧音 《三角誌》 《岳飛可終身美麗》(改編自鄭秀文《終身美麗》) 《K歌之王》(唱: 陳奕迅;詞: 林夕) 唱廣東歌 (唱: 黃明志;詞: 黃明志) 那麼,填充給誰看? 這裡想帶出的是,填詞作品,即使以質素來說有高低之分,但是,每首歌本身也應該有其故事,有其靈魂。以文字填充成歌詞的一部分,有時的確可以令人瑯瑯上口,這也無關有意思與否,只是,填詞與作文一樣,自小學習中文英文,填充題目和作文題目本來就分開在不同的試卷上,根本不能混為一談。…
Continue readi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