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進鰂魚涌地鐵站,從拍八達通入閘,走上扶手電梯,走、電梯、走、電梯……不知走左幾多層,每層都是那陰沉的藍色作為主調,而且在燈光都不是很充足的情況,好不容易地,終於到達將軍澳線月台,準備登上列車過海……
香港的地鐵站,並非完全不講求藝術,但是,不難察覺,所謂藝術,大多只是幾十米長的通道中間,放疊幾張歷史照片,即使每天與它們擦身而過,其實都不易發現它們的存在。不過事實上,把整個車站大堂設計成一座藝術館那樣,也不會有很多人理會,可能有人呆著在看,其他人都會覺得他「阻住地球轉」,然後拍下短片,再放上各大群組和討論區進行公審。
斯德哥爾摩則不同,人口90萬,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4800人。而香港的數據,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6690人,但以市區計,以觀塘為例,已經是每平方公里5萬幾人,不難想像,斯德哥爾摩地鐵站的地方有多大,亦不難看到當地會將整個地鐵站雕龍琢鳳,由大堂走向月台之後,一眼看來,根本就不像是地鐵站 (與聖彼得堡不同,那兒是外面看上去已經不是這回事),而是一座美術館。在整理舊照片時,若不是看到有條路軌,我也沒有這麼大把握去講這裡真的是地鐵站,而且不只是一個站,有好幾個站都是這種規模,而且站內的確有展覽在展出,到底展出了些什麼我就不記得了,但係光拍照都夠忙。
諷刺的是,斯德哥爾摩的地鐵由哪家公司管理? MTR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