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奕迅《破壞王》的外表,另一首歌的內心
對不少聽廣東歌的朋友們,陳奕迅這一兩年好像在樂壇上沒什麼動靜,在3年前出過《準備中》大碟,還有2年前的一首《四季》之外,好像也沒有什麼新的廣東作品。因此,在近來他在香港舉辦的《Love is Life》演唱會,當中的新作可算是萬眾期待。繼《與你常在》、《漸漸》和《可一可再》之後,接下來的主打作品,換來了充滿玩味的快歌《破壞王》。咦,這首歌好像有點陳奕迅舊作的影子??
時光倒流18年的音樂
許多人說Eason即將推出的新碟有些歌很有舊歌的感覺,除了打正旗號以懷舊風格所譜的《龍舌蘭》外,這首新的主打《破壞王》也有這方面的影子。不過,在我的感覺而言,《破壞王》最像的,是陳奕迅於18年前的一首作品--《活躍症》。
潮流時興「上集、下集」形式寫歌,不過說到真正的上下集,本應由同一詞人所填,而《破壞王》和《活躍症》分別由陳詠謙和黃偉文所寫,而宣傳上也不見得有如《重口味》向《愛情陷阱》致敬般,開門見山地說明兩首歌的關係,想來想去也找不到一個商業上的原因把兩首歌牽上關係,也只能說是個巧合吧。
《破壞王》=《活躍症》,代表什麼?
首先,我不是要指責誰抄歌,以Eason的性格而言,這一類曲風和題材的確可以讓他唱活,就像周杰倫的歌,不同年份的出品可以是同Key同Tempo(同調同速)的,可以把好幾首歌無縫銜接,不見任何瑕疵。同樣地,用《破壞王》的前奏配上《活躍症》的正歌,也相當配合,而前者在副歌的「頑童在破壞」與後者副歌的「繼續嬉戲」又不謀而合地相近。
但是,除了這個發現之外,更想談一談,為什麼18年前的一首Side Track (沒派台,可能很多人都不認識這首歌),竟然成為了18年後派台作的影子?
一首Side Track,在18年後成為了主打
在之前也討論過Eason是否已經風華不再,事實上,我們可以看到的是,廣東歌市場在近十年間日漸萎縮,無論是誰也逃不過這命運,而Eason在這個風潮中好像跌得比其他人也快,聲線變差毫無疑問是一大原因,這樣也令他的可以駕馭的曲風有所限制,另一方面就是,派台作品的選擇。 (當然還有曲、詞的原因,這些遲些再談)
延伸閱讀:
在以前,樂壇還是百家爭鳴的時代,歌手要在芸芸眾人之中脫穎而出,不但曲要好詞要美,還得唱片公司把能迎合聽眾口味的作品派台。在2000年,《活躍症》的那一張唱片裡,《K歌之王》、《綿綿》、《打得火熱》是家傳戶曉,耳熟能詳的歌,而《打得火熱》本來就是快歌,唱片公司 (當時是英皇) 也盡量把不同風格的作品派台,當然就不到《活躍症》的份兒。相反,到了現在,Eason的快歌開始變得買少見少,近幾年間除了《重口味》之外,真正能令大眾記得的,數也數不出來,而《破壞王》的出現,正正喚起一眾小時候便聽他的歌長大的一群,原來Eason沒有變,他仍然會唱快歌,加上即將推出的大碟也沒有什麼節奏強勁的廣東歌,商業上而言,將《破壞王》派台也相當合理。
但是,如果兩首質素差不多的作品,在以前不能浪台,現在卻成為了主打作品,原因可以是
1) 整體作品質素低了,現在變了「池中無魚蝦自大」;
2) 派台是刻意的
3) 觀眾口味變了
而實際原因可能比我們所想像的複雜十倍,不過,到底是哪個原因佔的比例較重,相信大家心裡也有一個答案。
其他文章推介:
【音樂.感】流行曲流行方程式 – 《長相廝守》給我們的啟示 (上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