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到立陶宛,也談一談當地的美食吧。首先不得不介紹一下,東歐的人好像很喜歡吃一些類似酸忌廉(Sour cream)的東西,其中有些叫做Kefir,喝下去像固體酸奶那樣,不過成份跟製作過程有一點差異;另外有一些,應該真的是酸忌廉,我試過喝一碗紅菜頭湯(Beet soup),粉紅色的外表配以少許香草在上面,看上去蠻有趣的,喝下去第一口已經充滿驚喜,「為什麼這湯又酸又冷的?!」 (這湯的正確名稱是”Cold Borscht”)。
酸酸的紅菜頭湯
歐洲的「糭」配酸忌廉
「糭」的內部,這是咸肉糭嗎?
好啦,到底在相片中的「糭」是什麼來的? 這個原來是立陶宛的Local Food,叫做Cepelinai。看上去,的確與一隻糭無異,不過配料就由砂糖或者醬油換成了酸忌廉,但不知為何我總是覺得它是用糯米做的,很有中伏的感覺,而且當時智能手機還未普及,不可以立即Google一下這是什麼來,唯有抱著這中伏的心態試一下吧。
切下去,咦? 有顆肉丸在裡面? 是這樣的,根據網上資料的介紹,Cepelinai其實是用了馬鈴薯做外皮,餡料有肉、芝士和磨菇,只是這外皮厚得像糭子一樣,所以就算不是糯米做的,也把它當成了咸肉糭一樣的看待。在香港從來吃糭子我只配砂糖,這次終於有「新配搭」了。
當然,Local Food豈止這兩種? 當地 (其實波羅的海三小國也是) 還有一些相當有健康的黑麵包 (Dark Rye Bread),比普通的白麵包重一倍以上,當然價錢也高很多,不過營養亦是加倍,絕非一般的麥包可以比擬。
回過來想,香港雖然是國際大都會 (暫時還是),世界各地的美食都可以輕易品嚐得到,但不到這些冷門國家旅遊,都不知道世界這麼大,以前我真的有想過開一間主打波羅的海菜式的餐廳,不過我現在想,那些食物的味道又未必很適合我們的口味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