或者跟不少大學生一樣,自己在讀大學的時候,能到外國交流,始終想選擇一些較為熱門的國家,最好當然是「回歸」大英帝國的懷抱之中,或者選擇美國、澳洲這些英語國家,即使並非說得一口流利的英文,至少總可以講到幾個生字給別人聽,別人至少可以理解你的意思,慳回不用Body Language,而且,這些熱門國家的大學相對而言認受性較高(我以為是),所以很理所當然不想其他國家了,誰知道……
“Stockholm School of Economics in Riga, Latvia”,WTF 什麼來的? 拉脫維亞? 好像小時候看世界盃有聽過這個名字的!應該是歐洲的地方!但又在哪兒呀? 媽呀,可以不去嗎?????!!!!
經過多番掙扎,最終還是如期出發,去拉脫維亞做個交流生,其實首幾天真的很不習慣,不知道是不是叫做適應困難症那些。當地的主要語言是Latvian,而絕大部分人也會俄文 (因為拉脫維亞就是前蘇聯分裂出來的)。不過說到英文,基本上等同於你去屋邨找些公公婆婆說話一樣,通常都是「雞同鴨講」。哪怕是文字,即使你所見的是拉丁文(就是英文字母那些),但拼起來,一來你讀不出來,二來也不知道何解,所以一開始那幾天真的十分不習慣。
每個字母都看懂,拼起來就……
轉捩點發生在到埗後的第3日。那天碰巧是Riga Festival,是一年一度當地的節慶,連續兩天坐車免費,當時又因為要買日用品而需要東奔西走,坐過十幾程車之後,大致上都掌握了當地交通的要點,還見識到當地的兩大超市Rimi和Maxima,還有當地的市場。當然我不敢說我對這片土地十分認識,但是,至少已經滿足到生活上既的基本。
里加的市場,好乾淨!
重點是,當地物價真的很低,比香港便宣好多。當時是2011年,香港才剛剛進入了高通脹的時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