填詞時,到底書面語同口語的運用要如何拿捏才好?
在開始之前,我們先看看兩則在網上挑選出來的新聞報導節錄:
- 【人氣新股】「天仁茗茶」半日升2倍 每手賺8,240!專家教追揸沽
飲品店「天仁茗茶」香港特許經營商賓仕國際(1705)今日上市,高開1.75倍至2.75元,其後高見3.25元,未扣使費每手最多賺9,000元,為去年閱文(772)之後最賺錢的新股,半日報3.06元,仍較招股價1元高出206%,成交6.05億元。專家普遍認為,賓仁股價高開逾倍的話,有幸抽中的投資者可考慮沽出食糊,冇貨者則不宜高追。
對於散戶追揸沽策略,騰祺基金管理投資管理董事沈慶洪表示,「如果抽到就真係要恭喜,但記住一定要走人!」他認為該股超額認購倍數達2,600倍,之後一定是炒股份供求,和基本因素無關,短期內可能再上,但之後會如希瑪眼科(3309)、閱文(722)等新股一樣,股價再跌,因此不建議散戶追貨……
- 【殺人棄屍】Google Map指認地點 台港政府要協商如何處理
香港女子潘曉穎(20歲)在台灣被陳姓男子被殺,台警通知香港警方後,香港警方將陳拘捕。台灣警方指出,香港警方通知台灣當局指,陳承認將潘女殺死,放入行李箱棄死竹圍捷運站外之後,香港警方要求陳姓男子在Google Map上指出棄屍地點,並描述附近特徵,再轉來台灣協查,至昨晚深夜找到潘女遺體。
台灣刑事局昨接獲香港警方提供資訊,指陳將裝有潘女遺體棄在距離竹圍捷運站外側,單車徑約10分鐘步行路程的草叢中,為縮小搜索範圍,香港警方要求陳男透過Google Map指出棄屍位置,並描述附近有長木椅,再傳送到台灣請求協查。台北市大同警分局會同北市刑大,以及在轄區淡水警分局協助下,從傍晚6時許展開搜索,經過3個多小時搜索,終於發現潘女遺體……
自小學習中文作文,老師都總會教導,要用書面語,口語只是用來講的,那些「既」、「咁」、「係」,不應寫在文章上,而在報評雜誌社評副刊,除了某些專欄有使用口語的習慣,還有新聞上引用別人的言論會完整地以口語引述之外 (我試過在中文作文這樣做,結果還是被打交叉),絕大部分時間也只會看到書面語。簡而言之,「寫文章 = 用書面語」就是金科玉律。那麼,寫歌詞又是不是這樣一回事呢??
70年代的「口語風」
雖然沒有怎樣研究粵語流行曲的歷史,但也聽過起源大約是由許冠傑年代開始,以前仍然以西洋流行曲和國語歌曲為主流音樂。許冠傑以深入民心的主題填詞,例如《半斤百兩》、《學生哥》等等作品,開創了粵語流行曲的先河,而這些年紀比我們還要大的歌曲,歌詞裡面全是口語,也許是因為十分貼近日常言語,加上主題是市民每日所見的事情,所以更易「入屋」,成為了至今仍能流傳的經典金曲。
許冠傑的《半斤八兩》,歌詞以口語譜寫
許冠傑的《學生哥》,歌詞同樣以口語譜寫
當然,這並不代表當時的作品全部都是以口語以詞,許冠傑於70年代也推出了《鐵塔凌雲》一曲,歌詞則以書面語來譜寫,更見詩意,但是亦可以看得出,他的歌詞在口語、書面語的分家做得很好,至少在能流傳至今的歌詞之中,少有一大堆書面語之中冒了幾個口語的突兀之感。另一樣必須要提的,就是當時的寫作都是用書面語來寫的。
昔日香港的本地報章
80年代的「大和解」
自70年代粵語流行曲在本地堀起,到了80年代,粵語流行曲更是變化多端,在歌詞方面,填詞人的數目亦愈來愈多,不過,能夠流傳至今的作品,大家又有沒有發現,為何開始出現了一些口語和書面語夾雜的情況呢??
林子祥的《千億個夜晚》裡就有一句:
茫茫然走向 埋沒著我一生既夜晚
當中那個「既」字,在整篇洋溢溫馨感覺的歌詞中,好像有點不一致。
再看看張國榮的《Monica》
你以往愛我愛我不顧一切 將一生青春犧牲給我光輝
好多謝一天你改變了我 無言來奉獻 柔情常令我個心有愧
「好多謝」之後又有「改變了」,若果換著是這幾年的新人唱著這些歌詞,也肯定螢幕前會出現不少聲音如「嘩,佢唱緊乜呀」,或者「條友識唔識作詞架,我都作得好過佢啦」云云。
如果要黃宗澤翻唱《Monica》,又會如何尷尬呢?
不過,這又的確是80年代的粵語歌的其中一個特色,不是說每首歌都有這種特色,但相比之下,80年代的口語和書面語夾雜的情況的確比較常見,然而這些歌仍然能夠流傳至今,當然也有它們另外的一些優點。
90年代後再次分家
90年代後,香港的詞壇漸漸被林夕和黃偉文所壟斷,而他們的作品亦少有將口語混入書面語中使用,所以近20年比較流行的作品,主要都伯書面語的作品,而口語,或者兩者混雜的,相對而言會給聽眾一種俗套的感覺,雖說不代表不可以「入屋」,但總有難登大雅的堂之勢。無他,時代改變,在二分法下,歌詞要麼「正經」,要麼「惡搞」,前者要你用書面語,就好像作文一樣,加一兩個很「書面化」的口語,例如陳奕迅《葡萄成熟時》的「時機先至熟透」,雖然「先至」是口語,但反而勉強同調同義的「方會」更為貼切,不過相較以前,使用口語的寬鬆度始終不高,偶爾加入一兩個不顯眼的還可以,但「柔情常令我個心有愧」這些就顯得礙眼了一點。
口語和書面語的「黃金比例」
早陣子回去中學母校開了一個填詞的分享會,當中也有同學問過我,到底要如何在填詞中使用口語。在我而言,因為成長背景的關係,已非70-80年代口語歌詞盛行的年代,自己的準則也是跟著這些年的標準而定,即是,要麼全書面語,要麼全口語,要麼寫一些「惡搞歌曲」,則可以兩者混雜,不過每位作詞人都有其準則和底線,亦沒有一個清晰的定義到底誰是誰非,而無論口語和書面語的比例如何,至少也要做到協音、押韻,而能夠把整首歌詞的結構做得嚴構,Punch Line/Hook Line能夠打動人心,即使在書面語中有些口語,只要感覺流暢自然,仍然能夠深受聽眾歡迎,至於是否執著於用全口語或者全書面語去譜寫歌詞,得看看你本人是否希望好好練字,畢竟在限制更大的情況下寫詞,如果能夠完整地將感覺表達出來而不失優雅,也是十分考究功夫的。
小小的後記
別人常慨嘆粵語歌詞新不如舊,事實上, 80年代膾炙人口人歌詞,當中不乏口語和書面語夾雜使用,拿著現今的標準去看,網民們應該可以肆意擺評「冇文化都可以揸筆寫字」,這麼真的要為這個年代還在填詞的填詞人討回公道了。
其他填詞技巧:
7 thoughts on “【填詞技巧】 書面語 VS 口語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