掌握使用入聲字的技巧,使歌詞更配合旋律的長短音
在中、小學時代讀中文,我常常在想一件事,為什麼我們會學普通話的漢語拼音,但是,對於粵語的基礎概念,我們卻一竅不通?
在香港土生土長,先不談新移民對香港的文化或語言衝擊,但自出娘胎之後,由不會說話,到牙牙學語,再到學會講很多的說話,真的有人教我們粵語的概念嗎?沒有,「粵語九聲」是我在中二的時候才聽過,而九聲的意思是什麼,當時我也不清不楚,相信有更多人平生也不知道九聲代表什麼──懂九方的可能比較多。
上兩篇講過關於押韻,而選取什麼韻腳,以及如何採用「通押」減少選取韻胹的煩惱,但相信對於填詞或改詞的初學者而言,選韻仍是不會是件隨心所欲的事情,而且,有些韻腳還是「無尾音」的字,學術一點來說就是「入聲字」。假如有心研究,將韻表一翻再翻,也找不到「0」音的入聲字,到底是什麼一回事??
延伸閱讀:【填詞技巧】淺談0243 (上)
粵語的九聲
例子1 | 例子2 | 音高 | 數字 | ||
第一聲 | 陰平聲 | 因 | 詩 | 3 | 1,3,7 |
第二聲 | 陰上聲 | 忍 | 史 | 9 (也可當作3) | 9 |
第三聲 | 陰去聲 | 印 | 試 | 4 | 4,5,8 |
第四聲 | 陽平聲 | 人 | 時 | 0 | 0 |
第五聲 | 陽上聲 | 引 | 市 | 4 | 4,5,8 |
第六聲 | 陽去聲 | 刃 | 事 | 2 | 2,6 |
第七聲 | 陰入聲 | 一 | X | 3 | 1,3,7 |
第八聲 | 中入聲 | X | 屑 | 4 | 4,5,8 |
第九聲 | 陽入聲 | 日 | 蝕 | 2 | 2,6 |
入聲字即粵語的第7、8、9聲,以音高而言分別是3、4、2,沒有0,這就是入聲字的其中一個特性,也是一種限制。幸好,而在上一篇亦有提及,利用通押,我們可以把入聲字與其他聲母接近的字去押韻,感覺又不會太突兀,詳情可見《填詞技巧 – 韻腳的通押》。
入聲字的作用
就這樣看來,入聲字在填詞運用上並不討好,一來不能涵蓋0音,二來因為沒有尾音的緣故,拉長來讀不是變了另一個字,就是變得怪怪的,尤其是p音收尾,例如「急」字,拉長不好讀,高音難發音,你寫得出,唱那個都難以掌握。
不過,入聲字又不是那麼一文不值,凡事有兩面,入聲字拉長會出問題,不如好好善用其「急促」的特性 (碰巧「急」、「促」正正都是入聲字,真正的繪影繪聲了),把入聲字放到短音上,不但看不見其缺憾,反而能知道它的優點。
短音和長音
所謂長、短音,其實都只是一個比較的概念,不是說十六分音符就是短,四分音符就是長,每首歌都有不同的定義,但至少有些長短音是很明題的,例如張學友的《你的名字我的姓氏》(詞: 林夕)副歌前的一小段:
「只需要 最迴腸盪氣之時
可用你的名字 和我姓氏 成就這故事」
「和」字是短音,「故」字是長音,相信大家都不難聽得出來。「故」是長音不難理解,「故」本身亦非入聲字,要解釋的亦不多,只要想一想同一個音你試唱「說」字(說話的說),拉長的時往往唱成了「恕」,這就是入聲字沒尾音卻勉強拉長的結果。至於為什麼「和」是短音還不用入聲字? 先說明一點,填詞是合音先行,後詞義,長短音方面,只要歌者能正確唱出歌詞而聽者不易曲解就可以,「和」字雖然入聲字但仍然能容易地唱出,而那個音是0,其實不論是你是我還是林夕都不會找到完全合音的入聲字的,這只是用作解釋長短音的簡單例子。
另外沒有標註那些,你可以試試找出哪些是長音,哪些是短音,當然有很多都是可長可短,這些音不論用入聲字與否都無傷大雅的,「的」、「名」音長一樣,但它們唱出來都沒有奇怪的感覺。
入聲字的「勢」
不得不提,除了用於短音之外,我個人認為入聲字最大的優勢,是它的「氣場」,亦即是「勢」。剛才說到入聲字有「急促」的特徵,其實正正可以利用這一特點來加強歌詞的語氣,你看看「堅決」、「緊迫」等等的詞語後面那個字都是入聲字,話說出來之時已經有其「氣場」。
來看一看陳奕迅的《一絲不掛》 (詞: 林夕):
「不聚不散 只等你給另一對手擒獲
那時青絲 不會用上餘生來量度
但我拖著軀殼 發現沿途尋找的快樂
仍繫於你肩膊 或是其實在等我捨割
然後斷線風箏會直飛天國」
這一段副歌,林夕除了選用了入聲字作為韻腳,在其他無需押韻的地方,他也用上了不少入聲字,而《一絲不掛》的曲風本身就是給人一種透不過氣來的感覺,入聲字的運用更能把歌詞的壓迫感加強,故此曲、詞的配合度很高,塑造了喘氣不來的氣氛,更易讓聽眾投入於歌曲中。
同時,《一絲不掛》的副歌在填上入聲字的時候,因為歌曲的旋律本身經已非常急促,常常出現「短音」,故此,這時候使用大量入聲字不會唱起來奇怪,只要在「長音」用回非入聲字就可以了:
「不聚不散 只等你給另一對手擒獲
那時青絲 不會用上餘生來量度
但我拖著軀殼 發現沿途尋找的快樂
仍繫於你肩膊 或是其實在等我捨割
然後斷線風箏會直飛天國」
藍色的字是「長音」,你也許會留意到,林夕巧妙地把「拖」字放在這個拖長了的音上,的確是神來之筆。無他,林夕根本是神。不過,你也無需要求自己做到如此神作,更何況偶爾不依規矩而無傷大雅的話,創作必定更自由,入聲字的使用和技巧只是綜合了自己多年來寫詞和閱詞的經驗所得,但藝術本來就是主觀,所以最重要的,還是合音和押韻,這些小技巧,儲了一些經驗,再慢慢研究也不遲。
其他填詞技巧:
5 thoughts on “【填詞技巧】使用入聲字的技巧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