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技術的層面分析,陳奕迅走下坡的3大原因
上集主要從陳奕迅歷年的作品去分析其歌曲對聽眾的吸引力,到了這一篇,我會把陳奕迅「走下坡」的趨勢歸納為3個主要因素。
延伸閱讀: 【音樂.感】陳奕迅的末落時代,怪誰? (上)
我們愛聽的,總是那些
快餐文化到處都是,而香港生活的節奏那麼急速,就算當我工作睡覺禱告娛樂那麼刻意過好每天,其實望到的一切實在片面。90年代開始,四大天王時代的出現,為整個K歌文化注入了新動力,歌詞的內容不外乎愛情和愛情,還有愛情,而這趨勢到了千禧年代就更加盛行,所以陳奕迅也只好當個K歌之王,突圍而出,成為新一代的天王,甚至要讓大家一直擔心會後繼無人──這擔心沒有錯啊,現在真的是後繼無人。
然而,時代進步,K歌的內容也不可以墨守成規,慢慢地,歌詞的內容漸漸從「好慘、好慘、好L慘」,變成「我要有正能量!!!我要唱非情歌!!!」。不過,K歌之所以叫做K歌,歌詞絕非主因,而是歌曲本身「夠K」,簡單而言,易上口 (易記)、夠激昂,才是最主要原因,歌詞只是輔助性質,把《落花流水》改成《條女很清楚收兵好過嫁人》,只要副歌容易上口,其實兩者都是典型的K歌。
陳奕迅的嗓子和聲帶出了問題,這是可以肯定的,不過,與其說唱不了很難的歌,不如說他沒有唱很難的歌。《六月飛霜》易唱嗎?不;《無條件》不K嗎?這是首百份百的典型K歌啊!不過,以前一張唱片有幾首這些作品,現在呢?你聽《黑洞》這麼低Key,就算平心而論,曲調其實很震撼,很令人感動,不過音樂上的動能的確是少了,很難怪跟別人說《黑洞》,他回我一個黑人問號。
拜託你用舊班底好不好?
這是一個很有爭議性的問題。誰都知道,陳奕迅這廿年來的歌,真正人所共知的,的確要歸功於「兩個偉文」──林夕(原名梁偉文)和黃偉文。從90年代末、千禧年代初開始,樂壇上幾乎就只有他們兩個在鬥法,雖然其他的填詞人也有深厚的功力,但很現實地說,頒獎禮上的歌曲,大部分不是林夕所填,便是Wyman所寫,所以上面的列表上,他們也佔據了大部分席位。
長江後浪推前浪,近年林夕、黃偉文相繼減產,歌詞也忽然看化了很多,少了世俗的執著,開始進入了世人還未達到的境界,問題卻來了,聽歌的那些人,好像總是聽不明白,到底在寫什麼,又或者,那些詞寫得太白了……
同時,新晉的詞人林若寧、小克、陳詠謙等人的冒起的確令整個填詞界變得百花齊放,但很老實說,他們的詞實在不達林夕、黃偉文的巔峰時期,這不只是影響著陳奕迅一個歌手,其實整個樂壇都遭殃。
另一方面,其實作曲、編曲也是同樣的問題,陳輝陽、伍樂城、雷頌德、王雙駿等等這些為人熟悉的名字,也慢慢在樂壇褪色,Eric Kwok還在,不過有時新作又沒太大驚喜,Jerald的曲風很跳俗,相信陳奕迅很喜歡這種特色,但市場卻不是十分接受這樂電子風格,那唯看看Alex Fung和陳奕迅之後有沒有合作的機會了。
所以,我很老實地回答,我真的很期待再次看見陳奕迅能唱到Christopher Chak或者CY Kong作曲、林夕填詞的作品,又或者,再搞一張好像H3M那種作品,更能在商業味與玩味之間取得平衡。
陳奕迅《H3M》大碟
宣傳上的問題
不得不提的是,香港的樂迷在聽歌上也是頗被動的。基本上,一個歌手的歌要成名,非靠派台不可,當然派了台也可以是「而我不知道」,但不派台的話,更可能是「而全世界都不知道」。
不過,通常會派台的歌,都是比較商業味重一點的作品,起碼十拿九穩,商業味不重的,往往成為了唱片中的side track,而相信有不少主動的樂迷都樂於尋找滄海遺珠,發掘一些動聽的非派台作品。簡單來說,如果一首非派台作品,又沒有MV,但仍然能夠廣為人知,可能性只有兩個(也可以兩個同時存在):
1) 那首歌真的太動聽,很有味兒
2) 唱片公司傻了,這麼好的歌都不去Plug
以前,陳奕迅的確有很多類似的作品,《H3M》專輯裡面的《不來也不去》被譽為神作,雖然沒有派台但仍然嬴得極多樂迷的認同,但同時,碟中的派台作《七百年後》、《沙龍》這些歌也同樣受到好評,那絕對不是新藝寶派錯歌,只要好歌太多,不能一一派台。更早推出的《What’s Going On》大碟也是同樣情況,很多side track如《白玫瑰》、《不如不見》這類起伏不大的非派台歌也深受樂迷歡迎,而碟中的派台作《裙下之臣》、《富士山下》等等也是上等佳作。
反觀最近的大碟《準備中》,本來我是很喜歡的,然而,派台作品《無條件》過於「食老本」,給樂迷的驚喜不大,接力的《起點、終點》雖然是謝霆鋒所作,曲風也是起伏很大的那一類,但歌詞太過虛浮,始終當不上「《浮誇》第二」,相反,陳奕迅在夢想系音樂會所獻唱的《心燒》、《喜歡一個人》,還有派了台卻沒宣傳的《黑洞》,我自己覺得是比較動聽之餘,又能給樂迷一些新鮮感,新藝寶卻沒有怎樣對這些歌曲作宣傳,實在令我大惑不解。
總結
當然,以上所講的,因為牽涉到太多商業決定,其實我也只能說說而已,畢竟,用什麼歌、派什麼歌,不是由我拿主意,而且,陳奕迅稱霸了樂壇這麼久,說累了也好,厭了也好,如果他是由衷的去提攜新人,或者利用自己的名氣去做一些自己真正喜歡的作品,我不反對,反正就算樂壇上真的有必勝的方程式 (Christopher作曲,林夕填詞,CY Kong 編曲,陳奕迅主唱??),用多了,聽眾也必然會悶,而且,在大家雙眼見到的樂壇背後,其實還是臥虎藏龍的,老實說,陳奕迅自己對獎項可能也沒什麼感覺,反而如果有能力可以把這些「隱世高手」從後台的深處找出來,為更多歌手發熱發亮,這個意義比多拿十次男歌手金獎更有意思,不知道他是不是這樣想呢?
其他 [音樂.感] 文章:
2 thoughts on “【音樂.感】陳奕迅的末落時代,怪誰? (下)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