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是繼「有什麼艷遇」之後最多人問的問題。
我想,主要是以下這幾項吧:
第一,比以前外向了,主要是不怕與其他人談話,但也只限寒暄幾句而已,因為要深入地談話,始終不是自己的專長,你要我說自己的事兩三個鐘頭不是問題,但一旦涉及交流,自然就很易有Dead air了。
第二,上車下車會和司機打招呼、講「唔該」。其實在澳洲,這是平常不過的事,有時司機還會回應一句”Have a good day”,而有些朋友會回應我,香港的文化沒有這回事,我想,既然是好的文化,為何不學習一下呢?難道要學別人在茶餐廳大聲叫「服務員」嗎?
第三,生洽的節奏放慢了,對自己也放鬆。以前的我,總是時時刻刻看著錶,既是怕遲到,又想把手頭上的事情盡快趕完,總之就把自己繃得好緊,所以常常有胃痛的問題。現在不會了,當自己做事變得急噪的時候,我就會迫自己減慢,直至感覺沒有胃痛為止,而且,以前很有時間觀念的我,現在也不多看錶了,遲到,就由它遲到吧。
第四,開始能惑受困苦的人的痛苦。一向理性思維的我,在澳洲遇上不快的事情過後,真正體驗了人在困苦時是如何自處,同時間我也多看了關於抑鬱症的資料,與其強迫別人去思想正面,或者什麼努力做人,不如從根本做起,聆聽別人的苦況,再作勉勵也不遲吧。
沒有身處過懸崖邊,又怎知道懸崖邊的人怎麼想?